1.关于孝的论点论据
年轻人为生活而奔波,为事业而来去匆匆,有没有人将父母的生活遗忘在匆忙中?孝,一个亘古不变的道德规范。
现代人对孝的理解是什么?为搞清这个问题,从2001年开始,四川省社科院与共青团四川省委共同组织了“中华孝道文化研究课题组”,专门组织调查。经过历时三年的调查分析,2004年12月中旬正式完成了名为《四川城乡居民孝道观念的调查与分析》的报告。
当务之急 调查现代孝道观 成都商报: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代代承传。人们早已公认,它是约束现代居民行为的重要道德规范。
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对城乡居民的“孝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有必要吗?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赵喜顺研究员:根据中央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家庭美德确定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三大基本领域之一,而“孝道”,更是组成家庭美德必不可缺的重要原因。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历史发展,传统的“孝道”褒贬不一,现代孝道的概念也磨砾得模糊不清。
从现代的观念来看,孝道作为一种家庭美德,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当务之急。 但是目前的城乡居民,究竟如何看待“孝道”、现代孝道观应该是什么模样?为搞清这个问题,从2001年开始,省社科院与共青团四川省委共同组织了“中华孝道文化研究课题组”,专门组织调查。
经过历时三年的调查分析,我们于本月中旬正式完成了名为《四川城乡居民孝道观念的调查与分析》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成都商报:调查方式是什么?调查对象的构成是怎样的呢? 赵喜顺:为力求调查全面、数据准确,首先由省社科院设计问卷,然后委托共青团四川省委,通过全省各地的团组织向城乡居民发出上千份调查问卷,最后汇总研究,整个过程历时3年。
《报告》结果显示,此次调查的人数共有869人,从性别来说,男性占53.36%,女性占46.64%。其中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82岁。
调查对象中,城市的占45.91%。从调查家庭类型来看,夫妻两人家庭占15.6%,夫妻及未婚子女一起生活的占39.23%,父母(或其中一方)与已婚子女一同生活的占20.61%。
总的来说,调查对象包括了各种不同背景的人,有利于全面了解人们对“孝”的看法。 问卷调查 “孝”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 成都商报: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被认为是最基本的道德。
但是对于孝道含义的理解,则层出不穷,有所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说法,认为对父母的绝对服从,应当是孝道的主旨。《报告》显示,现代人对孝道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 赵喜顺:此次调查关注的首要问题,就是关于孝道的知晓度。
结果96.78%的人们都回答听说过“孝道”这个词,证明它仍是现代人们意识中主要的道德规范之一。 接下来,对孝道含义的问卷调查,却引人深思。
什么是孝?古代的孔孟曾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把传宗接代、厚葬等都看成是孝的重要内容,而且一味强调绝对服从父母。但是从此次调查的结果来看,人们的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 同意把传宗接代、厚葬父母、一味顺从父母作为“孝”主要内容的被调查者,不到2%;71.63%的调查对象表示,孝的含义应当是“善于奉养父母”。
这里我们需指出,物质上供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对父母不敬、给他们脸色看等,即使供给的是锦衣美食,也不能称之为孝。 我们发现,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子女们忙于工作、学习、应酬,往往容易忽视对父母的看望问候,使父母因得不到亲情满足而心情苦闷,丰盛的物质供养也同样无济于事。
只有“养情”、“敬亲”相互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孝道的精髓。 孝道,实际由子女与父母两个主体共同维系,因此在《报告》中,我们分别调查子女们对父母生存状况的问答以及父母对子女是否孝敬的看法。
子女谈孝 三成以上子女与父母有矛盾 成都商报:孝道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是处理子女与父母关系的行为准则。分析《报告》调查结果,反映出现代社会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现状是怎样的呢? 赵喜顺:本调查特别设计了两组问题:一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子女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包括在一起生活是否曾发生过矛盾冲突,如果发生过,又是由哪些成员之间发生的?二是子女分家后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包括分家后如何供养父母、照料父母、看望父母?是否曾因供养父母而发生矛盾纠纷? 首先,看子女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关系问题。
结果回答很少发生矛盾的占被调查者的67.12%。同时,有36.14%的人们认为矛盾源自婆媳之间。
这表明,实际生活中三成以上的家庭,确实存在子女与父母的矛盾,而且婆媳关系也成为维系家庭和睦的关键。 接着再看子女与父母分家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关于分家后如何供养父母的问题,有48.29%的子女回答父母自己养活自己;回答由子女提供钱粮、父母单独生活的占26.56%;回答每天都能看望父母的占38.67%,回答五天左右看望一次父母的占20.93%。 老年人年老体衰,生活能力变弱,由于种种原因,子女们往往难以顾及老人们的照料。
尽管分家后,父母们的经济来源有一定保障,但是缺乏子女问候、亲情交流的家庭,对年老的父母而言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这不得不令子。
2.急求“孝顺父母责任心比感恩心更重要”辩论赛论据,论点!要详细的
你方你观点是责任心比感恩心重要 背景是孝顺父母,首先分析题目,“重要”就意味着这个辩题不是二选一,而是孰轻孰重的问题,所以排除“没有感恩心(或责任心)就怎样怎样”这类的观点,如果对方出现这样的错误你就可以轻易反驳。
下面我帮你列几个观点。首先,一定是明确定义,何谓感恩心?感恩是一种始终感觉到环境对自己好的心态,或是对他人的恩惠表示感谢。
感恩心则是时刻抱有感恩的一种心态。看到这里是不是眼前一亮?好了,思路出来了。
1。孝顺父母时,最重要的是让父母能得到实际的关心和照顾,只重感谢或是自我感觉良好就能做到这一点吗?显然不可能,父母是要生存的,父母是需要关爱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需要责任心来维系的。
再来看责任的定义,责任,是指分内应做的事或者是应该承担的过失,责任心自然就是时刻不忘责任的一种坚持。那么好,2。
孝顺父母是不是天经地义的,是。是不是为人子女分内应做的事情?是。
那这么说来是不是责任,是。 好了,观点出来了。
接着考虑二者之间的关系。责任心和感恩心是不是存在相互依附的关系,没有。
那么有没有互为前提或者保证?好像也不明显,好了,结合背景,孝顺父母:3。在孝顺父母时,感恩或许可以成为一种理念,但是要将这样的理念付诸实践并且获得结果,必须有责任心的保驾护航。
感恩心重责任心轻人可能对父母甜言蜜语但是关键时刻弃之不顾;而相反,责任心重的人或许不言不语,但是关键时刻他们为父母可以做到一切!大爱无声!正是对他们行为的最好诠释。思路给你列出来了,相信你还能想到一些其它的。
还有不明白的可以和我交流或者发求助问题。 全程手打,祝好运。
3.关于孝的议论文,求论据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4.关于学习的论点论据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 之,亦不可行也。
」 『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 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 知来者。
」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5』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12』子曰:「君子不器。」 『13』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 『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
言寡尤, 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5.《纪念白求恩》的论点、论据、论证是什么
这篇议论文有一个中心论点,就是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这个中心论点又有三个分论点,分别是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学习白求恩同志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三个分论点都是属于共产主义精神的内容,都是对这个中心论点启补充证明的作用
2、第一段: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夹叙夹议。
第二段:正反事实论据,对比论证,夹叙夹议。
第三段:对比论证,夹叙夹议。
3、第一段, 第一层简介白求恩同志,告诉我们白求恩的国籍,身份,年龄,生平事迹,死因。这个是以白求恩的生平事迹作为事实论据
第二段,同样把这段话分三个层次,明确:第一层就是提出论点,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又体现在对工作和对同志对人民的态度上。接着第二层主语是谁,不少人,也是从对工作和对同志对人民的态度上来展开的。从这里来看,第一和第二层所举的都是事实论据,这两个正反事实论据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段,论点是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这里也用到了正反对比论证,把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的态度和一班人对技术的态度对比,这两个正反事实论据构成对比论证起到和上面一样的作用
求悬赏~
转载请注明出处超泰文化网 » 孝道有关的论点论据(关于孝的论点论据)